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财经 > 财富商机 >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时间:2024-01-10 20:39:04    来源:何以畏孤独    浏览次数:24    我来说两句(0)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转自:医学界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34岁当上副院长,38岁晋升主任医师,39岁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博士生导师,丁罡医生的职业上升之路比同龄人走得更快,从医经历也颇具传奇色彩。

年方49岁,丁罡在肿瘤领域已经干了27年。他先后工作于上海仁济医院和新华医院,从零开始筹建了仁济医院的肿瘤科,也曾以副院长身份,带领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创造了多个上海唯一和全国首创。

2017年,在公立医院体制内顺风顺水的丁罡,做了一个让人讶异的决定:离开公立医院,出任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的副院长并筹建肿瘤中心。

对他来说,这是人生中的第三次“创业”,也是难度最大的一次。他的目标是,从零开始,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高质量肿瘤临床研究平台。

7年过去了,他的目标实现多少了?

撰文丨汪航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离开体制

走进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走廊右侧的墙上长了一排“生命树”,“树叶”是6000多只用彩纸做成的“蝴蝶”,走近细看,每只蝴蝶都有编号。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丁罡介绍,这些“树木”代表肿瘤治疗的多种手段,而“蝴蝶”寓意“重生”,代表着科室接诊过的患者们。

从“种下”这些树开始,每有一位肿瘤患者出院,树上就会新增一只写有患者名字、编号的“蝴蝶”,寓意着患者获得重生,也见证着这个年轻科室的发展。

作为一家非公医疗机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是一家以国际化医疗视野、现代化服务和标准化医学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于2014年5月28日正式运营。

从公立医院辞职前,丁罡也犹豫过。一方面,他在体制内的晋升一路都是坦途,还获得过首届“上海区域名医”,市重点专科肿瘤学科带头人,市医学领军人才等称号,接连发表了30多篇SCI论文。

这份履历,对体制内医生而言,含金量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公立医院与非公医院定位有所区别。公立医院体现的是基层患者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而上海国际医疗中心的服务对象是中高端人群,体现的是国人对国际化医疗的迫切需求。

“这对我来说挑战很大,但我挺感兴趣的,因为比较喜欢做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丁罡想起,他十年前去美国进修时,对国际化一词曾有过一些新的感悟,“它应该包括医院文化理念、管理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优质医疗服务体系、就医环境。”

在公立医院时,丁罡的这一想法始终未能实现,直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向他抛来橄榄枝。“医院位于上海张江,‘医谷’、‘药谷’定位意味着有大量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这样一个高端医疗机构开设在那里,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

这是丁罡职业生涯的一个新起点。实际上,失去体制光环、从零开始也一度让他体会到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差距,甚至有很多人觉得,丁罡要从一个医生变成“去赚钱”的生意人。

“无论体制内外,大家都有考核体系,拼的是医疗技术和服务,只不过体制内医院是政府拨款,相对来说会有退路,在非公医疗机构做不好,很可能就失业了。”刚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时,丁罡发现,困难远比想象中大,这里只有平台没有学科,同时还有着“三少三低”的六大问题。

“三少”包括患者少、客户来源少、业务主体少,“三低”是保障能力低、服务效率低和产能转化低。具体来说,医院面向高端客户,患者数量天然就少,专家虽然能吸引一些患者,但多数专家是多点执业,造成医疗业务增长缓慢。

“医院是新建的,而且重视个性化诊疗,所以整体的服务效率会比较低,医疗护理团队也难以承载不同专家的需求。”面对一系列困难,丁罡开始逐步建科。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打造专科品牌

从一开始,丁罡就把科室的业务方向瞄准在了“难治性肿瘤”上。

在他看来,现阶段,我国肿瘤诊疗还有很多问题,比如专科分科越来越细、技术单一,治疗模式以医生为中心、优质诊疗资源稀缺,就诊过程简单,院外管理缺失及复发转移患者无处就医等。

数据上看,我国癌症的发病率、死亡率位居全球第一。随着医学技术进步,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已从10年前的30.9%提升到40.5%,但和欧美国家相比仍差距巨大,早在50年代,欧美国家肿瘤患者五年生存率就已经达到49%,现在接近70%。

“我国肿瘤治疗手段越来越丰富,但挑战在于如何让患者生存期更长、生活质量更高,尤其是在难治性肿瘤诊疗方面,存在严重瓶颈。”丁罡介绍,国内80%的肿瘤患者发现时已经是中晚期,而针对中晚期和复发人群的诊疗临床挑战很大。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肿瘤是一个系统性疾病,治疗手段非常复杂,需要多学科参与,并不断扩展、延伸医疗服务。”丁罡表示,有很多医院的肿瘤治疗虽然也采用综合治疗,但各个科室相对独立,治疗呈现“片段化”,导致医患之间交流不充分,患者体验不好。

而他追求的是,通过技术管理服务的创新,把肿瘤治疗领域的痛点变为亮点。“这个亮点指的是精准、多学科、综合治疗,以患者为中心,平台化一站式服务,然后是全程快捷,最终以达到患者满意为目标。”

为此,丁罡医生团队首创了“肿瘤5H服务模式”。5个维度分别是Hospital、Home、Hotel、Heart、Happiness。

以Hospital为例,丁罡对每个患者看诊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一上午看诊不超过5人,他会和每一个病人及其家属沟通治疗肿瘤过程中的风险和获益,让他们在充分了解病情的基础上做出理性选择。

这是平台转换给肿瘤治疗带来的显著变化。过去在公立医院时,丁罡一天平均要看近百号病人,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后,他更加强调“差异化”,即在治疗理念、医疗服务和院外管理等方面形成特色。

通常,一名患者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接受治疗,丁罡团队里的外科、内科、介入科、重症科等20多名不同专业背景的医生,会聚在一起进行多学科会诊,然后根据病患的情况给出个性化的诊疗方案,期间医生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为患者服务。

经过六七年的发展建设,丁罡领衔的科室已人才济济,包括全职肿瘤专科医护人员65人。其中,有20位医生,1位博士生导师,1位硕士生导师、4位主任医师及7位副主任医师。此外,其创建的肿瘤多学科会诊平台还汇聚上海市三甲医院会诊肿瘤专家400余人。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和公立医院不同的是,丁罡团队是按病种来进行疾病管理的,比如胸部肿瘤组,消化肿瘤组、妇科血液肿瘤组或肿瘤重症组,每个组内都有外科医生、内科医生和重症、介入医生等,不存在患者找不到医生的情况发生。

得益于医疗技术和人文的相互结合,“肿瘤5H服务模式”于2018年获得上海医疗服务品牌。由丁罡主导建立的国内肿瘤一站式全程、全周期个性化服务,促使医院肿瘤科2019年被批准成为肿瘤药物临床试验单位。

与此同时,丁罡医生团队的服务量不断攀升,难治复发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效果显著。生命树上已经“长出”了6000多片树叶,患者疾病控制率81%,临床缓解率42%。

未来,他想把上海国际医学中心肿瘤科做成“张江样本”,向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其他医院推广。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梦想创建一家未来医院

这已经不是丁罡第一次带领一个科室从弱小走向强大。

二十多年前,年仅27岁的丁罡接到了一项通知任命:为仁济医院筹建肿瘤科。彼时,他刚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硕士毕业,专攻消化道肿瘤。

受制于肿瘤治疗方式有限,肿瘤专业当年并未受到普遍重视,人才也很稀缺,筹建新科室的重任就这样落在了年轻的丁罡身上。筹建过程中,他曾遭遇过巨大阻力,比如在治疗方式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寻求患者的理解和其他科室的支持。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即便如此,丁罡还是从零开始,积极宣传肿瘤教育和更新治疗方式,一步步把科室带入正轨。随后,丁罡加入新华医院,担任崇明分院副院长,在医疗相对落后的崇明,丁罡主要分管医院学科建设,一待就是8年。期间,他从肿瘤临床研究入手,开展了一大批课题和临床试验,并在崇明探索建立了覆盖早筛、预防、科普、临床研究、综合治疗、康复在内的肿瘤多学科区域防治体系。

2015年,崇明地区“癌症患者科普康复家园模式”获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十佳案例。随后,崇明医院成为上海地区唯一一家由卫生部设立的肿瘤规范化诊疗首批试点医院,也是全国最早建立起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二级医院、社区医院联合体模式的地区肿瘤防治中心医院。

崇明工作期间,丁罡还牵头开发了世界上首款针对癌症患者的疼痛管理APP智能终端,并在全球范围内提出首个针对肿瘤神经调控研究领域的创新性研究。他说,自己在崇明一直推动肿瘤临床研究,是想让大家证明,基层医院也完全可以做研究。

这两段工作经历,奠定了丁罡在上海国际医学中心第三次“创业”的基础。来到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后,他花了5年时间,建立起了一套肿瘤高质量的创新解决方案,也拿到上海医改十大创新举措、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中国健康产业平台创新奖“奇璞奖”。

随后,丁罡又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为平台,接连成立了玄合医疗和丁罡肿瘤医生集团,前者聚焦肿瘤科技成果转化,后者扎根临床和肿瘤科研。最终,它们与医院创新科研中心、肿瘤学会、肿瘤康复协会和研究院相链接,形成了一个医教研管全面发展的医疗集团。

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

身为这个医疗集团的创始成员,丁罡还有更大愿景,“我的目标是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创造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高质量肿瘤平台,最终在肿瘤这个热门赛道上建立一家独立的医疗机构。”基于自己20多年的临床和15年的管理经验,他把这所医院描述为“未来医院”。

在丁罡的构想中,“未来医院”围绕重大疾病,贴近社区,是一家研究型、智慧型、节约型和便捷型的数字化综合性医疗机构,采用多学科诊疗模式,围绕肿瘤的“防、筛、诊、治、康”开展全生命周期研究,一楼是疾病管理,二楼是健康管理,三楼是科研中心,代表了中国未来的高端研究型医院概念。

目前,“未来医院”已有初步进展。据介绍,项目已处于前期规划和论证、筹建阶段,而“未来医院”的数字创新中心可能会在明年上半年启动。丁罡希望,这些技术和服务理念创新,未来能够真正满足老百姓多元化、高层次的医疗需求。

对此,他充满信心。

“中国医生”专栏

讲好中国医生故事,展现中国医生风采!

作为一家以“服务医者、改善医疗”为宗旨的医疗健康资讯平台,“医学界”特开设“中国医生”专栏。医院有等级,医生不分等级,这里有学术顶流,也有医学新秀。我们希望在这里描绘中国医生群像,彰显医者精神,促进医患和谐,传播医学常识!

期待身为医生的你,主动联系我们,成为本专栏的下一位报道对象。

责编:田栋梁

股市回暖,抄底炒股先开户!智能定投、条件单、个股雷达……送给你>>34岁当副院长,42岁辞职,他想建一家“未来医院”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本站财经APP
分享到: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0人参与评论
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点击排行